大家好,今天新保网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小肯尼迪退美国大选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小肯尼迪退美国大选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肯尼迪家族后人重返政坛, 能否打破“肯尼迪诅咒”?
众所周知,在美国历史上,肯尼迪家族可谓风光无限。老肯尼迪的四个儿子,除了大儿子牺牲在反法西斯战场上之外,其他三人均在美国政坛有着不小的影响力。约翰肯尼迪是美国总统,罗伯特肯尼迪是司法部长,而爱德华兹肯尼迪则占据参议院席位47年之久。肯尼迪家族绝对称得上是美国的政治精英家族。
PS:然而,肯尼迪家族也遭受到了所谓的“肯尼迪诅咒”,老大死于战场,老二、老三死于暗杀,或许只有老四算是躲过这个魔咒。
肯尼迪家族成员在沉寂一段时间之后,近期大有重返美国政坛的意思。1月30日晚间,在特朗普发布任内首份国情咨文之后,前总统约翰肯尼迪的侄孙,罗伯特肯尼迪的孙子乔肯尼迪三世代表民主党对国情咨 *** 出反应。他在讲话中尖锐指责特朗普离间美国人,让他们感到“国家分裂的断层”。恶霸可能会打出一拳,他们也许能留下痕迹。但在我们美国的历史上,他们却永远不能与团结起来、保卫自己前途的人民所拥有的力量和精神匹敌。
PS:在一定意义上,乔肯尼迪三世确实是说到点子上,特朗普确实造成美国的分裂,这种分裂体现在普通阶层与精英阶层的对立上。
然而,这仅仅是个开始。近日,乔肯尼迪三世在接受采访时称,如果美国前副总统,奥巴马的搭档拜登或许参加2024年美国总统大选。
在2024年12月,拜登曾表示,如果民主党没有合适的候选人出现,他将非常乐意去对抗特朗普。
PS:看到拜登的这一表态,不知道希拉里会作何感想啊?
曾有机构在1月份做过一次民意调查,预测2024年美国大选,拜登以57%对40%领域特朗普,另外两位有意参选的温弗瑞和桑德斯分别以51%对42%,55%对42%,都高于特朗普。
PS:2024年大选,在民意调查中,希拉里也是一直领先于特朗普,直到大选结束后。因为特朗普的选票来源于底层民众,而这些人在平时是没有渠道,或者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投票时就反应出来了。所以,这种民调的意义不大。
现年37岁的乔肯尼迪,曾就读于斯坦福和哈弗法学院,并且在多米尼加和平团工作,担任过检察官。随后,追随先人,开始踏入政坛,2012年赢得众议员席位。
从目前情况来看,这位乔肯尼迪只能算是踏入政坛,并没有像他的祖辈那样叱咤风云,或许魔暂时还到不了他身上。
哪有什么“肯尼迪魔咒”,不过是历史的产物罢了。
肯尼迪家族在美国拥有巨大的政治经济影响力,我们最为熟悉的是那位被暗杀的肯尼迪总统。在美国,如果有哪位总统动了搞华尔街那帮老爷的心思,那你的政治生涯也就基本结束了。
美国两党制下,有着一个唯一的服务对象,即华尔街的金融大鳄,可以这样说,不管哪一个党派做执政党,于华尔街来说,不过是左右手的区别,他们都是要为华尔街这个大脑中枢系统服务的,比如要源源不断的美元喂入他们的口中。
回到肯尼迪魔咒这里,只要肯尼迪家族的后人不去得罪华尔街,这个魔咒也就不戳自破了。
肯尼迪家族究竟有多悲剧?真的是因为受到诅咒了吗?
从一个逃荒者,蜕变成美利坚最显赫的世家,这就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肯尼迪家族。
- 肯尼迪家族的开局有多惨,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19世纪的时候,一场移民风席卷了整个欧洲,那些在本土过着穷困潦倒生活的苦命人,相继飘洋过海横跨大西洋,来到了遍地黄金的北美,他们心里都有一个共同的梦想,那就是一夜暴富。帕特里克·肯尼迪,一个年轻的爱尔兰人,20多岁的年纪身无分文,每天只能靠从 *** 那里领取的微薄救济金度日,这样的生活早已消耗完了最后的耐心,所以他下定决心,到美国去创出一片天地。
1848年帕特里克·肯尼迪乘船偷渡到美国东北部的大都市波士顿,在这里随便找了个工厂谋生,虽然工资依旧少得可怜,但也勉强支撑他在美国站稳了脚跟,娶了一个年轻貌美的妻子。可惜的是上帝并不眷顾这个苦命人,来到美国的第十年他患上了霍乱,很快便抛下妻儿撒手人寰。
- 肯尼迪家族真正的发迹始于第二代掌门人帕特里克·约瑟夫,他是帕特里克·肯尼迪唯一的儿子。
从搬运工到小酒馆老板、再到连锁酒店董事长,帕特里克·约瑟夫最终靠过人的头脑和雄厚的资金迎来了一场政治联姻,他成功跻身政坛,成为马萨诸塞州议员。
帕特里克·约瑟夫为整个家族打下了政治基础,虽然这个地基不算多么牢靠,但起码家族履历上多了几笔从政经验。
- 如果说第二代掌门人帕特里克·约瑟夫带领家族摸爬滚打地进入政坛,那么第三代掌门人约瑟夫·肯尼迪则成功为家族找到了靠山。
1932年,美国在前所未有的金融危机下进行了总统大选,其中最饱受争议的就是民主党候选人罗斯福。
罗斯福的政治举措是十分符合民意的:整顿金融体系,振兴工业、农业,建立社会保障体系,通过公共工程 *** 消费等等。一时间罗斯福饱受美国民众的关注,人们寄希望于他,认为只有这个人能带领人们走出低迷的经济。可是洛罗斯福的政敌们是不会善罢甘休的,既然政策上不能取胜,那么就另辟蹊径,竭尽所能地暴露他的缺陷,身体的残疾就成为政敌们攻击的焦点。
正当罗斯福身陷重围时,约瑟夫·肯尼迪向他伸出了援手,不仅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还通过自己的影响力为罗斯福提高知名度、拉拢人气。最终约瑟夫·肯尼迪得到了应有的回报,当罗斯福大选获胜之后,他立即被任命为证券管理委员会主席,之后又担任起驻英国大使。
在约瑟夫·肯尼迪强大的光辉照耀下,他的四个儿子(小约瑟夫·肯尼迪、约翰·肯尼迪、罗伯特·肯尼迪、爱德华·肯尼迪)也顺利从政。
- 在第四代掌门人约翰·肯尼迪的带领下,整个家族进入全盛。
1960年9月26日,43岁的约翰·肯尼迪对阵47岁的尼克松,两人在7000多万观众的注目下展开电视辩论。当时的舆论几乎一边倒,所有人几乎都不看好年轻一些的肯尼迪,因为他的对手可是做过8年副总统的尼克松,曾经在厨房辩论中把赫鲁晓夫怼得语无伦次的“狠角色”。
最终的结果出乎所有人意料,稚嫩的肯尼迪战胜了“老油条”尼克松,一举夺得美国第35任总统的宝座。
这个时候距离帕特里克·肯尼迪远渡大西洋谋生已经过去了100多年,肯尼迪家族用了100多年的时间,从原本更底层的工人、一跃成为美国更高统治者,成为最显赫的家族之一。
辉煌背后却是无尽的悲剧,整个家族似乎深陷诅咒之中。
1963年11月12日,尚在任期内的肯尼迪因为一次疏忽,断送了自己的人生。
在德克萨斯州访问的时候,为了树立自己亲民的形象,肯尼迪不顾众人的劝阻降下了汽车的防弹玻璃,向街头的市民挥手致意。正当车辆途径一个拐角时,远处楼顶传来三声枪响,肯尼迪的头部和脖子中弹,随即倒在了血泊中,虽然医院竭尽所能进行抢救,可失血过多的情况下也是回天乏术。
约翰·肯尼迪的遇刺只是一个开始,从他们这一代开始,整个家族都被阴霾笼罩,13名成员不幸去世。这个时候,外界传言四起,认为肯尼迪家族被施了诅咒,否则怎么会有如此多的成员遭遇不测?
关于肯尼迪家族“诅咒”的说法大约有两种:
- ①被犹太俘虏诅咒。
根源要追溯到约瑟夫·肯尼迪担任驻英国大使时期。
约瑟夫·肯尼迪担任驻英国大使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开始,德国纳粹席卷欧洲,犹太人被关进集中营里饱受摧残。这个时候有五百多名犹太人推举出代表与约瑟夫·肯尼迪肯尼迪接触,希望他能为大家派发美国签证,这样大家就能躲过一劫。
面对哀求的目光,约瑟夫·肯尼迪并不理会,因为当时美国的态度十分明确,那就是在纳粹和同盟国之间保持中立,如果他救了犹太人,就相当于破坏了政策,所以约瑟夫·肯尼迪果断拒绝了这一请求。
结果可想而知,没有获得签证的犹太人被屠杀,而他们在临终前纷纷诅咒,肯尼迪家族的厄运就此开始。
- ②被牧师诅咒。
这个说法还是和约瑟夫·肯尼迪有关。
1940年约瑟夫·肯尼迪被召回国,因为美国 *** 认为他在英国三年没有任何政绩,所以打算撤销其大使职务。被撤职的约瑟夫·肯尼迪自然十分郁闷,常常在客轮上大发雷霆,其他乘客一旦惹到了他,当即就会遭到报复。
一天夜里,约瑟夫·肯尼迪正准备休息,却突然听到外面传来阵阵祷告声,他立即指挥手下挨个房间搜查,不多会儿一名犹太牧师就被带进房间。正愁无处发泄的老约瑟夫找到了出气筒,他让人把牧师毒打一顿,然后还烧毁了所有的经书,甚至命令船长不能为牧师提供食物。
很多人猜测,因为老约瑟夫过激的举动,遭到了牧师的报复,因此整个家族遭到诅咒困扰。
肯尼迪家族真的遭到诅咒了吗?
我认为纯粹是无稽之谈。
肯尼迪家族的悲剧或许是和他们血液中流淌的冒险基因有关。正是因为骨子里的冒险精神,帕特里克·肯尼迪才会不远万里来到北美淘金,帕特里克·约瑟夫才会完成商人到政客的蜕变,约瑟夫·肯尼迪才会选择支持罗斯福这匹不被人看好的黑马,约翰·肯尼迪才会和政坛老手尼克松唇枪舌战。
也正是因为这种冒险的基因和精神,让家族成员意外频发,而那些不明所以的吃瓜群众则人云亦云地猜测肯尼迪家族遭到了诅咒。
对此,你怎么看呢?
赫鲁晓夫是如何帮助肯尼迪当选美国总统的?
由于1959年美国总统候选人尼克松在莫斯科公开羞辱了赫鲁晓夫,因此赫鲁晓夫决定不能让尼克松当选美国总统。
1.美国1959年7月24日在莫斯科,举行了美国国家博览会,当时美国副总统尼克松来到莫斯科与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一起出席了这次活动。
2.当尼克松和赫鲁晓夫一起来到了美国家用电器展台时,尼克松对赫鲁晓夫说美国的家用电器包括洗衣机、厨房用具都是世界上更先进的。每一个美国家庭都有这样先进的厨房用具。
3.尼克松故意当着赫鲁晓夫的面,夸耀美国的民用科技非常先进,而鄙视苏联的民用科技非常落后。尼克松与赫鲁晓夫的厨房用品争论,在美国传开后使尼克松威望日益升高,尼克松胜选1960年的美国总统大选很有希望。
4.过了一个多月,赫鲁晓夫在1959年9月15日至27日,对美国进行了13天的访问。赫鲁晓夫访美期间,每当与尼克松出席活动时,赫鲁晓夫都会故意找机会在美国的媒体面前,恶狠狠地羞辱尼克松。
5.因为美国在1960年要进行总统大选,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两任总统届满,作为副总统尼克松肯定要参加选举。赫鲁晓夫当然不希望看到尼克松当选美国总统,因此故意找机会在美国媒体面前羞辱尼克松。
6.很快赫鲁晓夫的策略奏效了,许多美国人认为尼克松害怕赫鲁晓夫,所以美国人就把选票投给了尼克松的竞争对手肯尼迪。1960年11月肯尼迪当选美国总统,赫鲁晓夫知道选举结果后非常高兴。
谢谢邀请我回答这个无厘头的问题。赫鲁晓夫是如何帮助肯尼迪当选美国总统的?这个问题让人又晕又玄。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就必须要回答另一个与此相关的问题,即赫鲁晓夫为什么要帮助肯尼迪竞选美国总统?我翻阅参考了大量文献资料,没有发现任何赫鲁晓夫有可能帮助肯尼迪竞选总统的有效信息。从当时的局势来看,赫鲁晓夫也没有帮助肯尼迪竞选的政治动机和意图,因为当时的美国两党都对苏联不友善,苏联是美国的更大敌人,中国当时也只是苏联社会主义阵营里的一个小兄弟。肯尼迪本人似乎也没有表现出对苏联的好感,后来的古巴导弹危机恰恰也证明了这一点。可以做个比较,赫鲁晓夫和肯尼迪的关系与今天的特朗普和普京还不一样,特朗普应该说对普京还是有着一定的好感,这在 *** 平台和传统媒体中可以找到佐证。既然上述这个问题不存在,那么悟空你这个无厘头问题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
美国总统大选竟然要看苏联人脸色?赫鲁晓夫曾为肯尼迪投了一票!
冷战中的美国与苏联互相竞争,也彼此影响,一国的举动往往会对另一国的政治局势产生极为重要的作用。比如1961年的美国总统大选,肯尼迪的最终获胜就离不开赫鲁晓夫的暗中帮助,用赫鲁晓夫的话来说,是他为肯尼迪投出了神圣的“一票”,而这一切肯那个要从1959年赫鲁晓夫美国之行与一些西方记者的较量说起。
(图)赫鲁晓夫
西方的媒体与苏联有很大不同,在苏联,所有报道的新闻都需要经过层层审核,要符合国家的意志。而在美国,他们的媒体首先关注的是曝光度,然后还会夹带很多个人的意见和倾向,因此在赫鲁晓夫在与这些记者打交道时,就会发现有很多陷阱。是的,50年代末的美国记者就很会给人“挖坑”了。
有一次,赫鲁晓夫应艾森豪威尔的某位朋友之邀,去参观一座机械加工厂。赫鲁晓夫这些人,从心里瞧不起资本家,但是对于工人却有着天生的好感,不管他们是哪的工人。于是,在那家工厂,他一如既往的亲切慰问了那些工人。其中的一位则给出了积极的回应,他给赫鲁晓夫递了一根雪茄烟,这让赫鲁晓夫很高兴,随即将自己佩戴的一只手表送给了这位工人。这件事立刻被美国媒体抓住了,他们质问赫鲁晓夫:“当年尼克松先生曾在莫斯科的机场赠与一名苏联工人现金,而你们的媒体激烈的抨击了尼克松的行为,认为他是在收买工人,如今您也做了这样的事情,您怎么解释呢?”
赫鲁晓夫是个实诚人,对于这么无聊的问题,居然一本正经的回答了。“因为那位工人很热情,送给我一支雪茄,于是我出于人之常情,给予了回赠。可见这并非收买,只是相互间的一种真情,显然与尼克松的行为不同。”在赫鲁晓夫看来,美国媒体如此关注他的一举一动,就是为了抓住一切可能的漏洞,诋毁他这个代表团团长,继而达到诋毁苏联的目的。然而,谨慎的赫鲁晓夫还是让美国记者找到了漏洞。
(图)赫鲁晓夫访美
在一次的采访中,赫鲁晓夫提到,要“埋葬”革命的敌人。这种言论对于赫鲁晓夫而言,再平常不过,不只是在美国,在柏林、在维也纳、在伦敦,面对任何西方国家的元首,他都能说出这种话。他从不掩饰自己渴望战胜资本主义的决心,也从不掩饰自己对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然而,这一次,别有用心的美国记者却引申了他的话,在他们的报道中,赫鲁晓夫的话变成了“苏联人想要埋葬美国人民”。这显然是会引起美国人的极大不满的,赫鲁晓夫于是解释到:“我不打算埋葬任何人,我是指,美国的工人阶级会埋葬他们的资产阶级,而这是你们内部的事情,你们的人民会自己选择该走什么样的道路。”不过这些解释显然起不到太好的效果了。
(图)美苏冷战
吃了亏的赫鲁晓夫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了。1961年美国总统大选之际,赫鲁晓夫再一次获得了与美国记者交锋的机会。当时,尼克松、肯尼迪是总统之位的竞争者,依据苏联当时的观察,他们更倾向于肯尼迪登上总统之位,认为这位年轻的绅士有助于改善美苏关系。然而,当时担任副总统的尼克松得到了总统艾森豪威尔的力捧,因此被认为占据一定的优势,而决定与尼克松一同竞选副总统之位的洛奇则是赫鲁晓夫的朋友。于是有这层关系在,也使尼克松自信能获得苏联方面的支持,至少可以让苏联保持中立,不发布不利于己的消息。当时,苏联扣押了参与间谍活动的鲍尔斯,以及几名美军飞行员,美国当局希望苏联能够释放这些人。
(图)肯尼迪与尼克松
对于华盛顿方面的请求,赫鲁晓夫陷入了沉思,在他看来,释放鲍尔斯等人没有问题,但现在却不是时候。由于亲身体会到了西方媒体的煽动能力之强,赫鲁晓夫相信,如果在美国大选前释放鲍尔斯,美国媒体必然会大肆渲染,将这一切归功于当时担任副总统的尼克松,并鼓吹若尼克松上台,必能改善美苏关系,从而使尼克松在竞争中占据优势。但是,这却不是苏联希望看到的。因此,赫鲁晓夫推迟了释放鲍尔斯的命令。
(图)赫鲁晓夫与肯尼迪
肯尼迪成功当选总统后,赫鲁晓夫曾在日内瓦与其会面。一见面,赫鲁晓夫就开玩笑说,自己曾在美国大选中投了他一票。在得知事情的始末后,这位年轻的美国总统也承认,在当时选举竞争极为激烈的情势之下,很小的优势都能起决定性作用,赫鲁晓夫的做法确实是实实在在帮到了他。于是,肯尼迪也不失风度的感谢赫鲁晓夫,“感谢您在美国大选中投了我一票。”
到此,以上就是新保网小编对于小肯尼迪退美国大选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小肯尼迪退美国大选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