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男子在公司被害事件_李鸿章为何制造了著名的“苏州杀降”案?

chkek 实时热点 9

大家好,今天新保网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常熟男子在公司被害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常熟男子在公司被害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李鸿章为何制造了著名的“苏州杀降”案?

“苏州杀降”案倒还真不能光怪李鸿章手黑,郜云官、伍贵文等人态度暧昧,拥兵自重,才是招来杀身之祸的主要原因。

1863年,江苏巡抚李鸿章统帅淮军、常胜军等部先后夺取了常熟、太仓、昆山等地,逐步进逼苏州。李秀成率部和淮军、常胜军在苏州城外多次交战,因为清军火力强大,屡战不利。

更糟糕的是此时太平军在各条战线上都遭到清军的猛攻,天京也危在旦夕。这种情况下李秀成对于是否要继续坚守苏州发生了动摇,在11月29日召集手下众将商议是否放弃苏州。

常熟男子在公司被害事件_李鸿章为何制造了著名的“苏州杀降”案?

慕王谭绍光不同意放弃苏州,其手下的纳王郜云官、比王伍贵文等八人也支持谭绍光。最后李秀成只能自己率部在12月1日离开苏州,退守马塘桥。谭绍光等部继续留守苏州。

不过谭绍光不知道的是,郜云官他们不肯撤离苏州并非是什么好心,而是因为早就通过淮军魁字营管带郑国魁联系上了程学启,和清军达成了投降密约,有意献城投降。如果和李秀成一起撤军,他们就没机会叛变,这才坚持留下。

李秀成撤离以后,郜云官等人觉得时机成熟,就在12月4日趁谭绍光召开军事会议时将他刺杀,然后向清军投降。

常熟男子在公司被害事件_李鸿章为何制造了著名的“苏州杀降”案?

不过也许是野心太大,也许做贼心虚,担心清军反悔,郜云官、伍贵文等人并没有马上献城,而是带着手下继续把守各城门,还在城内路口修筑工事。同时郜云官他们向李鸿章提出了投降条件,要求将郜云官、伍贵文、汪安均、周文佳、范启发、张大洲、汪怀武、汪有为都封为总兵、副将,并继续统帅原有部队。

这个要求无疑有些狮子大开口了,程学启在安庆之战就投降了曾国藩,此后跟着湘军、淮军和太平军征战数年,此时不过是实授江西南赣镇总兵,记名提督。郜云官等人一投降就提出这么个条件,李鸿章自然不可能同意。

而城中太平军的举动也让李鸿章心生疑窦,担心他们会反复,于是和程学启商议如何应对。程学启自然也不希望郜云官他们和自己平起平坐,就建议快刀斩乱麻,诱杀郜云官等八人,然后强行接管苏州。

李鸿章也不是什么心慈手软的人,当即同意了这个方案,以议事为名,将郜云官等人召来捕杀。随后命程学启率军强行接管苏州防务,解散太平军。程学启入城以后,又杀了两千多不肯投降的太平军。其他的太平军向清军交出武器投降,被解散回乡。

这就是轰动一时的“苏州杀降”事件。由于此前太平军投降时也有反复的事情出现,所以李鸿章此举并没有引起什么太大的波澜,曾国藩等人还认为他处置得当。只有曾经为郜云官等人提供担保的常胜军统领戈登认为李鸿章此举让自己失去了信用,大闹了一场,不过也是无疾而终。

所以这事也不光怪李鸿章一个人,反复小人终归难以被取信,郜云官他们的命运其实从一开始就注定了。

此事蓄意为之,并非临时起意。主谋即李鸿章,与程学启有关,但并非由其主导。

曾国藩曾评价此次事件:“此间近事,惟李少荃在苏州杀降王·八人·最快人意。”

杀降事件当时震惊中外,八人死状极惨,腰斩后被枭首(何至于此),而对李鸿章杀降原因的猜测大致有两种:

一、西方普遍将这次杀降事件定义为屠杀和阴谋,并将原因归为公报私仇,全因李鸿章的弟弟差点因太平军的会王蔡元隆诈降而毙命。

这种猜测是没有依据的,因为罪魁祸首蔡元隆后来也投降了李鸿章,不但没有被杀,还给了官做(不排除此次事件带来的影响,撇清私仇嫌疑)。

二、中方普遍将这次杀降事件定义为迫不得已采取的防患措施,以防诈降再反,而投名状则很可能是内部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无论是否面对李鸿章大军和戈登的洋枪队,这种矛盾都必然会爆发,只是顺手为之。

略说李鸿章的奏折和杀降文告:

  • 诸王未薙发,叛迹显然;
  • 挟制要求,不肯散其众;
  • 硬请保为总兵副将官职;
  • 降众多达20万,难以安置

首先,薙发是满清入关以来的一贯要求,这是受降八王的基本条件之一,而无论是李鸿章还是戈登对此都有表述,八王治下全部薙发无余,这是降服标志之一,既然部下都知道此为降服标志,且已薙发,八王薙发也是势在必行,甚至要先薙发表率,李鸿章所说的不薙,存疑。

至于不散其众和硬请官职,这是清军和八王谈判的结果,洋枪队统帅戈登还充当了证人并担保,这也是八王被杀后戈登气急败坏与李鸿章撕破脸的原因,毫无信义,连戈登的信义也出卖了,并且李鸿章还欺骗了戈登,满口答应戈登的请求-宽待降将,但是李食言了。

降众20万,同样是不实之语,城内降卒不过2万,以李鸿章和戈登的军力,足超3倍有余,并构不成威胁。

如果据当时的情势分析不足为信的话,那么李鸿章自己一贯的行为操守和私函文书是否可以充当证据呢,答案呼之欲出:

李鸿章对太平军的镇压不是一时半日,类似苏州杀降绝无仅有,尤其是“食言”后杀降。他在收服、招抚降军上是有 *** ,有手段的,并且一直以来行之有效。

比如,程学启就是李鸿章挖墙脚挖过来的。

同治二年十一月十五日李鸿章曾国荃书:拴杀伪王六,伪天将五,皆忠逆部下悍党,稍可自娱......

同治二年十一月十七日李鸿章复致郭嵩焘书:苏州、无锡苦战数月而得之,所少惬意者,诱斩六伪王四天将,而解散忠党二十万之众......

李鸿章为何制造了著名的“苏州杀降”案?

《克复苏州折》惟投诚贼党有四伪王四天将之众,欲求添立二十营随同剿贼,该酋等久在贼中为大头目,狼子野心,恐其难制,臣与程学启暨诸将密商,宜乘其穷蹙设法驱除,免致尾大不掉,另生枝节

关键词:密商、驱除、栓杀、诱斩

密商,说明这事早已商定,并不是因为薙发、讲数、降众,也并非临时起意。

驱除,是为商议结果。

栓杀、诱斩,更是证明了蓄意为之。

西方论调中的阴谋论成立,但李鸿章考虑的是尾大不掉,而非徇私枉法。

参考文献:

王洪运.苏州杀降事件与戈登李鸿章的矛盾冲突 [J].近代史研究,1998(4)

背景

1863年11月,李鸿章的淮军配合戈登的常胜军,相继攻克苏州外围。

守苏州城的天平军将领是纳王郜云官,他被围困后,很快就丧失抵抗意志,试图向淮军投降,双方就一直试探,最后找到了戈登做担保,戈登信誓旦旦,亲口保证纳王的生命安全。

不料,在12月6日,也就是淮军攻克苏州城两天后,有近三万放下武器的太平军战士遭到了淮军的屠戮,纳王郜云官也早已人头落地。(李鸿章曾设鸿门宴,诱杀以郜云官为首的八大降将)

“苏州杀降”案的原因

1.有不少迹象表明这些人有反水的可能,而且这起劝降的主使人是程学启,同为曾经的太平军降将,提醒了李鸿章。

2.在几个月前,李鸿章的弟弟李鹤章接受太仓受降时,因太平军的诈降而腿部中弹,险些丢失性命,加重了李鸿章的疑心。

3.如果留着这些人,按照之前的约定,要给他们加官进爵,而放任他们继续发展,就又是一群朱全忠李克用;如果冷落了他们,这些人贼心不死随时都会再次哗变。

评价

对于苏州杀降案,曾国藩曾这样评价:“此间近事,唯李少荃在苏州杀降八王最快人意。”

至于是非对错,则留与后人评说!

早期太平军降将一般未遭杀戮。这是因为当时战事处于拉锯状态,战争天平并未明显倒向清军,为了瓦解太平军,削弱太平军力量,清廷对来降太平军官兵予以收编,如韦俊,陈国瑞等都是这种情况,韦俊被授予参将,陈国瑞被授予游击。他们都成了清军的得力帮凶和太平军的死敌。

苏州被围后,太平军守将郜永宽等人见太平天国大势已去,遂秘密与李鸿章联系投降事宜。他们提出的条件是:投降的八个王授总兵衔,并统领各自所率人马。李鸿章答应了他们的条件。于是郜永宽等人杀害了苏州太平军主将谭绍光,献城投降。

在款待郜永宽等人的酒宴上,李鸿章将他们全部杀害。随同投降的太平军士兵亦被全数杀害。

李鸿章为何杀降?可能出于以下原因:

一、此时太平天国大势已去,覆灭只是时间问题,对于太平军的分化瓦解己经不重要;

二、苏州投降的太平军两万余人,另有八个王,人多势大,如果任由八王各率本部兵马,一旦反叛将造成严重后果,朝廷怪罪下来,恐怕顶子不保;

三、郜永宽等杀主求荣,为人不耻,不可信用。

所以李鸿章宁肯不守信用,痛下杀手,用郜永宽等两万多人的鲜血,为‘’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

写了一条注释。

苏州城是在李鸿章淮军、上海租界由各国组建的华尓洋枪队的威迫下投降的。当时淮军装备由苏浙财团出资,装备与洋枪队一样,但规模比洋枪队大得多。李鸿章杀降出于两个原因,一是大平军十个将领要价过髙,二是不让洋枪队入城受降,丢失部分 *** 。在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李鸿章选择"杀"。华尓为此大怒,大骂李不守信用,实质是洋枪队代表的西方,没弄到好处,朝廷对此也表示理解。

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淮西二十四将,最后被他杀掉的有哪些人?

公元1353年,朱元璋在皇觉寺做和尚都25岁了,云游了几年,也就混碗饭吃。儿时伙伴汤和给他写信邀请他参加郭子兴的起义军,这事朱元璋还犹豫了一阵子,朱元璋的和尚师兄趁机赶走他这个吃闲饭的,要告发他,迫不得已朱元璋参加了红巾军。(汤和剧照)

朱元璋虽然得郭子兴的器重,但红巾军内部派系纷争太厉害,朱元璋决心建立自己的嫡系武装。他回到家乡募集军队,徐达、周德兴等儿时伙伴响应参加,拉起了700人的队伍,朱元璋就是这支队伍首领。1354年,有了少许人马的朱元璋想自己搞一块地盘壮大,准备在定远发展,于是在自己的招募老家士兵中挑选了徐达、汤和等作为自己这支队伍的中间力量,开始抢占地盘,这二十四人历史上称“淮西二十四将”,是朱元璋起家的根本。具体名单如下:

徐达、汤和、吴良、吴桢、花云、陈德、顾时、费聚、耿再成、耿君用、唐胜宗、陆仲亨、华云龙、郑遇春、郑遇霖、郭兴、郭英、胡海、张龙、陈桓、谢成、李新材、张赫、周德兴。

淮西二十四将是一个地方性小集团,帮助朱元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朱元璋并不随意处置杀死自己的嫡系人马,也是有区别对待的。24将领中没有常遇春,常遇春1355年才加入朱元璋的队伍。(朱元璋剧照)

朱元璋杀死了24人中的那些嫡系将领?

一、徐达

徐达是朱元璋儿时伙伴,又是亲家,《明史》中记载他是病死于1385年。野史记载朱元璋毒死了他,称徐达病重不能吃鹅肉,朱元璋赐给他鹅肉吃,加重病情而死,不过不可以考证,后世多以民间流传而津津乐道,存疑,朱元璋杀死病重的徐达多不可信。

二、陈德

陈德先后跟随常遇春、徐达、傅友德、冯胜等南征北战,于1378年病死于凤阳。1390年胡惟庸案爆发,牵扯到他,爵位被削除。他不是朱元璋杀死的。(胡惟庸剧照,功臣因他而死的很多)

三、顾时。

他几乎参加了明朝所有大的战役,1370年封济宁侯,1379病死。1390年,胡惟庸案中他是胡惟庸案朋党之首,他的儿子被杀,削除爵位。

四、费聚。

费聚跟随朱元璋参加了平定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割据势力,1370年被封平凉侯。1390年,因胡惟庸案被杀。

五、唐胜宗。

唐胜宗也是早期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屡立战功,1370年封延安侯。朱元璋平定天下后对功臣严厉,他因罪被降职。1390年,因依附胡惟庸,被朱元璋诛杀。

六、陆仲亨。

跟随朱元璋讨伐陈友谅,平定广东,因功封吉安侯。1390年,他的家奴告发他和费聚、唐胜宗、赵庸等参与胡惟庸谋反案,被处死。

七、郑遇春

他跟随朱元璋参加了平定陈友谅之战,后随徐达平定山东、黄河以北的作战,也跟随付友德参加了平定云南一战,封荥阳侯。1390年坐胡惟庸案被处死。

八、郭兴。

郭兴在郭子仪病死后投朱元璋,他的妹妹嫁给了朱元璋,封巩昌侯,1384年病死。1390年因牵扯胡惟庸案爵位被削除,不过人都已经死了6年了。

九、陈桓

他参加消灭陈友谅、张士诚的割据势力,讨伐元朝、南征明夏,1384年封普定侯,封侯时间比较晚。1393年,牵连蓝玉案,意图谋反被杀。(蓝玉剧照,部分功臣因他而死)

十、谢成

参与消灭陈友谅、张士诚的战役,1379年封永定侯。1394年,牵扯蓝玉案余波被杀。

十一、周德兴。

周德兴是朱元璋的发小,1370年封江夏侯,朱元璋待他不错,他的儿子可以随意到朱元璋的后宫玩耍。他的儿子周骥绝对是一个坑爹的主,居然在朱元璋的后宫和宫女 *** ,1392年,父子被朱元璋处死。(周德兴像,被儿子坑死)

这十一人中,徐达之死存疑;陈德、顾时、郭兴都是死后夺爵位,并非朱元璋杀死;牵扯胡惟庸案处死四人;牵扯蓝玉案处死两人;被儿子坑爹的一位是周德兴。真正被杀的只有七位功臣,株连的亲属比较多,丧失了爵位和做官的资格,打击的面比较广。

其他十三位将领的处境如何?

一、因病去世或终老

1.华云龙,1374年;

2.吴桢,1379年;

3.吴良,1381年;

4.汤和,1385年;

5.张赫,1390年;

6.胡海,1391年;

7.张龙,1397年;

8.郭英,1403年。

二、战死。

1.1355年,郑遇霖战死芜湖;

2.1356年,耿君用战死在讨伐张士诚战役中,其子是耿炳文;

3.1360年,花云被陈友谅擒获处死,

4.1362年,耿再成被苗族叛将杀死;

三、情况不明:

李新材,应该是善终,如果牵扯大案肯定记录在案的。

淮西二十四将是指朱元璋脱离红巾军组织的大本营濠州,开始向外面自力更生时身边跟随的24个随从,这些人后来都成了大明王朝的之一代功臣武将。有史可查的朱元璋一共杀了8位淮西二十四将领,分别是:顾时、费聚、唐胜宗、陆仲亨、郑遇春、陈桓、谢成、周德兴。

胡惟庸案被诛

胡惟庸因为把赏赐给功臣武将的犯官之女给了文官,被朱元璋发现,又得御史状告胡惟庸谋反私通倭寇,引发了洪武朝之一大案胡惟庸谋反案,前后株连了三万余人,其中淮西二十四将中顾时、费聚、唐胜宗、陆仲亨、郑遇春因为受牵连被杀。

蓝玉案被杀

蓝玉本是朱元璋留给太子的辅政大臣,朱标和蓝玉玩的非常好,结果朱标早死。朱元璋害怕主弱臣强,出现武将干政的局面,只能出手把蓝玉为首的武将集团给一锅端。淮西二十四将中陈桓、谢成因为受蓝玉案而株连被杀。

最后一位被儿子给坑了。受儿子周骥在宫中“调戏宫女”,给皇帝朱元璋戴“绿帽子”。朱元璋这肯定不能忍,周德兴被儿子“坑爹”受牵连被杀。

若论历史上得国最正者,当属朱元璋。若说谁救华夏文明于水火,非朱元璋莫属。5000年的历史中,对老百姓更好的皇帝,朱元璋若是第二,没人敢称之一。被后人抹的最黑的皇帝,除了朱元璋之外,再也找不到第二个皇帝。

朱元璋之所以被抹的面目全非,无非就是他杀的贪官太多,而这些贪官都是孔孟弟子。所谓兔死狐悲,那些活着的孔孟弟子,自然会对朱元璋极尽抹黑。其中,诛杀功臣就是其中的罪名之一,甚至还编出炮轰庆功楼子虚乌有的故事。

朱元璋在位期间,是杀了一些功臣,但并非像人们想象的那样血流成河。这些功臣除少数冤死外,大多数是罪有应得。今天就以淮西24将为例,看看朱元璋究竟杀了多少功臣。

这些淮西功臣中徐达于1385年病故,汤和(1395年病故),吴良(1381年病故)吴桢(1379年病故),陈德(1378年病故),花云、顾时善、耿再成三位战死疆场。郭兴、胡海、张龙、张赫等都得善终。费聚、唐胜宗、陆仲亨、郑玉春、周德兴、陈桓、谢成因胡惟庸案、蓝玉案被诛杀。郭英、耿炳文则死于朱棣之手。

也就是说淮西24将中,有4人战死沙场,11人得到善终,7人被朱元璋杀掉,2人死于朱棣之手。与隋文帝、唐太宗相比,朱元璋做的也不是太出格。众所周知,开国功臣自认为天下是自己打下来的,难免滋生骄傲,贪图享乐。如果他们不能很好约束自己,就会祸害百姓、祸害社会。朱元璋杀的7个功臣中,有几个奉公守法,有几个不是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与其说朱元璋杀功臣,不如说是在为民除害。

就以蓝玉为例,他曾带兵远至贝尔加湖,大败北元,险些活捉元顺帝。就是这样一个能征惯战的将军,却居功自傲,不懂的一点做人之道。做起事来,飞扬跋扈,骄横不法。还私养义子三千人,并把这些人安插在军中担任要职。这些人只听蓝玉的话,不奉皇命。莫说朱元璋不能容他,换做任何一个皇帝,也不会坐视不理。

其实,对于那些奉公守法的功臣,朱元璋待他们很是不错的。汤和回归故里后,朱元璋还把他请到京城叙旧,又是加官又是封赏 。徐达有病时,朱元璋亲自派御医前去诊治(朱元璋赐蒸鹅之说,完全是后人杜撰的。现代医学已经证明,鹅肉不会对疮病构成任何威胁)。总之,淮西24将大部分得到了善终,只有极少数被杀,没有一个冤枉的不可能,但多数是罪有应得。

到此,以上就是新保网小编对于常熟男子在公司被害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常熟男子在公司被害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李鸿章 常熟 苏州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